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鄧文貴-鄧爸爸手工棉被

在富里舊街上,有一家沒有招牌的棉被店,被一群年輕人稱為「鄧爸爸手工棉被」。他們口中的「鄧爸」鄧文貴,是大家心中的傳奇人物,也是一位「斜槓歐吉桑」。鄧爸是目前唯一堅持手打棉被的職人,棉被淡季的時候,他就務農,他曾種過香菇,做過有機栽種,現在則是種苦茶樹。今年因為天氣熱,苦茶樹枯了好幾棵,讓他非常心疼。

 

祖籍江西的鄧文貴,手打棉被是祖傳,他六歲就開始當父親的學徒,從最簡單的拉棉花開始,也要學著自己做棉線,一路被父親邊揍邊學,慢慢的,技術好一些就開始學習拉紗,全部的技術純熟「出師」,至少要六年。他笑說,父親用來敲他的手指指節都長繭了!

 

鄧爸回憶以前,樣樣都自己做,裝著棉花的被胎,都要「牽棉紗」,以家傳工法、自製的彈弓「江西斗」將棉花彈開彈鬆,再將彈好的棉紗壓緊,最後固定的工作「釘棉被」,則是由太太——「鄧媽」徐秀位登場,這是公公傳授給她的獨門功夫,用針線把棉紗固定好,棉紗才不會亂跑,可以維持棉被的平整和蓬鬆。

 

徐秀位是吃苦耐勞手藝又好的客家婦女,所以公公傳授她很多製作手工棉被的訣竅。她的客家料理更是厲害,傳統農家種稻收成時,會請親友換工割禾,「割稻飯」在祭天感恩收成後,用來宴請前來幫忙的親友,鄧媽的割稻飯總是特別豐盛,廣受歡迎。她也常做一些菜包、各種板類客家小點心,客人前來拜訪就招待客人。

 

現在年紀漸長,鄧爸已經沒有體力再自己拿著彈弓彈棉花,力有未逮的請機器代勞,但其他傳統製作棉被的各種工序,他和鄧媽還是可以親手做,以前鄧文貴的堂兄弟們,在花蓮市、鳳林鎮、光復鄉、玉里鎮和台東的關山鎮也都經營手工棉被行,但在傳統棉被逐漸沒落,第二代也不願承接下,現在剩他仍老驥伏櫪,守著花東區目前唯一的手工棉被店。鄧文貴說:「這是爸爸留給我的技術,能做多久是多久。」

 

雖然現在棉被用各種人造絲或先進素材製作,主打輕薄保暖以及各種機能,讓傳統棉被不敵而逐漸沒落,但其實在鄉間,手打棉被是一種祝福,通常晚輩結婚成家或是要遠行,長輩都會買一床鄧爸的手打棉被相贈,職人細心製作的棉被,除了實用,蓋在身上的溫暖和微微的重量,也傳遞祝福,代表著一份慎重而綿延的心意。

 

 

花蓮縣富里鄉中山路 120 號